一个多世纪以来,廖家三代出了5位革命家。新中国成立后,廖家先后又出现了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。不管国事怎样变幻,家庭如何沉浮,廖家爱党、爱国,争取民族解放、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代代相传,不曾中断。
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,小时候因家境贫寒而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,通过艰苦的劳动成为商人。经济地位提高后,廖竹宾也渴望祖国强大起来。于是,他经常有意识地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,父亲的爱国之情,在廖仲恺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的种子。
一脉相承,不忘先烈遗愿
后来,廖仲恺带着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信念,于少年时期辗转返回家乡惠州,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;他一生追随孙中山,为护法运动和北伐筹集了大量资金,曾被誉为孙中山的“钱袋子”;面对着右派分子的暗杀威胁视死如归,积极推进国共合作,最后倒在了国民党右派的枪下,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。
廖仲恺是1925年遭到暗杀牺牲的。他在此前身陷囹圄的时候,就已写下了教育子女的诀别诗《诀醒儿、承儿》。
女儿廖梦醒、儿子廖承志没有忘记父亲的教导,他们踏着父亲的足迹前进,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,都成为有作为、有建树的人才。廖承志成为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,廖梦醒则被誉为“红色翻译家”。
不忘初心,爱国爱家不动摇
今年是廖仲恺诞辰140周年。作为廖仲恺的嫡孙,廖承志的次子廖淳如今已是年近七旬,但他依然有着爽朗的精神,时不时还会回去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参加纪念活动。
说起祖辈的故事,廖淳感慨不已。“我出生的时候爷爷早已去世,没能与他见面很遗憾。”在廖淳的印象中,奶奶何香凝很威严,对后辈的教育既严又松,“严的是大方向上会给我们画红线,比如像爱国爱家的情怀不能动摇。” 而父亲廖承志虽不管他们的学习,但在原则问题上会站出来。“我大学毕业后本来有机会去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,但父亲不让我去。”廖承志不希望儿子随大流出国,希望廖淳在国内好好工作,为祖国多做贡献。因此,廖淳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贡献给了祖国。